最新公告:
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文明创建

《看见》教会我们如何看见

时间:2015-06-30 17:02:19 作者:计财部武智惠 点击:

 

  《看见》是柴静2013年出版的一本对自己过去十年新闻事业总结的书,是记录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也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今年3月底柴静的视频《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再一次让她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我觉得视频中还是那个我认识的柴静,平实亲和,逻辑清晰,客观报道。时隔两年,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思考,如何看见世界,如何看见他人,如何看见自己。柴静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正如她自己所说,书中并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而是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书中列举了许多她当年采访和新闻报道的实例,不乏当时社会上的热点新闻话题——“非典”、李阳家暴事件、虐猫事件、华南虎照片真假问题、药家鑫案等,她在写这些采访实例时,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更不是在展示过去的荣耀与辉煌,而恰恰相反的是,她在写自己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重建,不断质疑,不断思考的一个成长过程,在每一个采访事件中,我们都会学习到一些认识事物的方法,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哲理,从而对照自己,反思自己。

  《看见》教会我们求实就是求是、求真,追求真理。不唯书,不唯上,但唯实,更唯真。2007年陕西农民周正龙称自己在一处山崖旁,拍到了野生华南虎,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已灭绝二十年的华南虎再现。外界质疑很多,人们都在问华南虎的照片是真是假。“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能来自评论,要来自报道,报道就是对事实和因果的梳理。”柴静去采访当地林业部门的负责人,采访县长,他们拿不出任何科学严谨的实地调查资料,只因相信自己培养的下属,所以相信华南虎的存在。照片的真假之争,不仅事关技术,更是关系到事件各方的科学态度,关系到社会诚信、社会道德问题。之后,陕西省林业厅向社会公众发出致歉信,周正龙被警方证实是用老虎年画拍摄假虎照,也经过多方调查取证被证实该区域确实没有华南虎生存。这让我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有科学求实的精神,每个人的审美、经验、直觉都不一样,要光靠感慨和抒发感情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靠事实和因果的梳理,靠证据说话,从逻辑链条的最末端一环一环向上追诉,最后肯定会真相大白,这就是逻辑的力量,求实的力量。

  《看见》教会我们客观就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觉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2010年年底药家鑫案在当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不理解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怎么会如此残暴,父母送子自首,被告人又是独子,在法理和情理之间该如何抉择。柴静采访了药家鑫的父母,得知了药家鑫从小家里严苛的教育及心理问题,直到临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孩子唯一的遗愿是捐献眼角膜,这都被父亲严词拒绝,不希望过后再惹出别的事端,药家鑫没有解释,没有争辩,听了父亲的话。一个柴静采访过的曾经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尝试去理解药家鑫,他当时只是害怕当事人记住他的车牌号去告诉他父母,这对他来说是天大的事,正是这种恐惧酿成了最后的悲剧。书中说,“如果带着强烈的预设和反感,你就没有办法真正的认识这个人。把一个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点,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这个人孤立和开除出去,才能看清这个事件对时代生活的意义。”我们要把人放在社会这张大网之中去理解,每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教育环境密不可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客观地去认识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认识他人,我们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

  《看见》教会我们公正就是不带有任何情感的公平正义、不偏不倚。2006年两会期间,网上有段视频热传,是一只猫被一个穿着高跟鞋的女人踩死的过程。当人们通过踩猫地点和人肉搜索指责、谩骂这些道德败坏的人时,殊不知这背后却有一个强大的利益链条,更不知道社会上居然还有恋足癖人群。柴静分别采访了视频拍摄者、网站负责人和踩猫的女人。视频拍摄者拍好后提供给网站会获得酬劳,只是每个人的道德底线不同,他说,“其实对动物不好的人不一定对人不好,对动物好的人也不一定对人好。”网站负责人是一名恋足者,而该发布网站也是一个恋足网站,甚至此事件曝光后,有人出钱买他的视频。柴静费尽周折才说服踩猫的女人接受采访,这之前她在网上写公开信道歉请求大家的理解,但骂声更猛烈了,这是一个离异的女人,内心抑郁,生活烦闷,心理有一些畸形。而踩猫的某些细节她是不自知的,她只是把猫当成自己的一个发泄出口。那期节目播出后,她发短信给柴静,她看完节目很轻松,没有压力,请柴静放心。这让我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并不像我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那样真实,而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千万种,人的思维是很复杂的,人性也是很复杂的。不能单凭表面果断地去判断任何一个人,评价任何一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踩猫的女人只期望得到公正,不是让节目去同情和粉饰,公正就是以她本来的面目去呈现她。

  《看见》教会我们平等是“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柴静去采访因家庭暴力而杀死丈夫的女犯,极端的男权主义让她们的丈夫可以在这些可怜的妇女身上为所欲为却没有人能拿他们怎么办,而这些妇女只能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为了面子选择忍,但这一切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悲剧就发生了,而几乎每名女犯在法庭陈述的时候,都没有谈到家庭暴力,也无人问起,无人关心。“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美籍妻子在网上公开遭受家庭暴力的照片,柴静去采访李阳,采访他的妻子。李阳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中国的文化,他的妻子说:“这不是中国的文化,人是一样的。我觉得中国人,美国人,所有人,我们的相似之处远多过不同,我们都爱我们的孩子,我们都需要快乐的家庭,我们都希望更好地生活。”在那一刻我理解了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相等或平均,不是悲悯或同情,平等是我们处在同样的生活当中,我们对幸福的渴望一样,我们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你所经受的我必然经受,当我们为生存而挣扎的时候,我们就是平等的。

  柴静在书中只是把事件原本的、真实的面目呈现在大家面前,没有结论,没有评判,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这正是柴静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她相信,“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其实她提到的许多问题不是她一个记者就能解决了的,有些矛盾是根深蒂固的。比如农村土地违法征地问题,农民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比如环境污染问题、雾霾问题,这本身就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引起争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她告诉了我们一个个真实存在的问题,而有些人可能连这些问题都不知道,我想比愚昧更可怕的是无知。柴静让我们反省,让我们反思,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看完柴静的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自己的事。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独立地思考,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摆脱任何外在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更难的是摆脱“自我”的影响。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念起即觉,觉即不随”,察觉自己的每一个念头,看住他而不是跟随他。在“自我”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独立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过去的自己看待问题,只想找到真正的唯一的答案,对与不对,行与不行,看完此书,我开始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这个社会,不会一板一眼的苛求所谓的答案,其实有些事情他根本就没有答案,因为真实的世界即是可能如此。书中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所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意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柴静从刚进央视矫揉造作、性格不羁的文艺女青年变得开始接地气,有人味儿,从照本宣科的主持风格到融入自己的采访风格再到最后客观公正地认识人或事,柴静变得更加柔软、平实、有厚度。人生就是一场体验,体验过了才知道酸甜苦辣究竟是什么滋味,不要害怕犯错,只有在不断经历不断犯错中才能完善自己。

  如今柴静又一次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关于媒体上对她的一些评论与争议,她从不澄清解释,她说谣言当中的“柴静”两个字跟她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传播谣言者的想法。“解释是最累的事,我连辟谣的时间都没有。”柴静说。一个内心多么强大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语。《看见》教会我们如何看见,用求实的态度,用客观的心态,用公正的尺度,用平等的眼光,用一颗良知的心。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柴静没有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