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文明创建

观看《老农民》电视剧有感

时间:2015-06-30 17:22:29 作者:综合研究中心赵增杰 点击:

 

  前些时日,电视剧《老农民》播出,看题目就感觉很亲切,因为我自己就是农民的儿子。电视剧拍的精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演员演得也到位,真是一集没有落下,全看了。

  电视剧说的是山东黄河岸边的麦香村,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牛大胆为首的贫农都分到了土地,而从北平归来的地主儿子马仁礼则一夜之间一无所有。牛大胆和马仁礼一个胆大,一个有文化,既是冤家,又是伙伴,在他们的带领下,麦香村村民用勤劳和智慧战胜了天灾,实现了粮食的大丰收。以狗儿为代表的麦香村新一代农民不仅把乡镇企业办得如火如荼,还带领村民到俄罗斯租地种地,真正实现了农民发家致富的故事。

  看着电视剧,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华北大平原上河北省石家庄市管辖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想起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如今的变化,心中感慨颇多。

  我的家乡地处华北大平原,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及小杂粮等。一年四季分明,一年可收两季庄稼。夏季收小麦,秋季收玉米,还可以种瓜果蔬菜,可以说是个好地方。可我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是人民公社,生产队,官方提出的目标是“达纲要、过黄河、跨长江”。“达纲要”就是全年粮食亩产400斤以上,“过黄河”就是全年粮食亩产600斤以上,“跨长江”就是全年粮食亩产800斤以上。可是,当时村里比较好的水浇地“达纲要”还行,“过黄河”也很费劲儿,“跨长江”几乎不可能。差劲儿的地就更不用说了。近些年回老家了解,现在,光夏季的小麦亩产好的就已经“跨长江”了,“过黄河”所有的地都实现了。秋季的玉米亩产也都“跨长江”了。应该说全年实现了双“跨长江”。同样的土地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如何就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了呢?

  本人认为首先是科学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现在种小麦,从种到收技术上都有了巨大的变化。选种子,原来是在当年的麦田里选长势好、麦穗大的部分,留作下年的麦种。现在是选用经过科学育种的、具有高产稳产的优良麦种。麦田的耕种,原来用牲口拉梨镂,人工耕种,现在都实现了机械化。浇麦田,原来用牲口拉的水车,后来用上机井水,但经常电力不足;从井口到麦田输送水的轮沟就是土轮沟,不但造成水资源的渗漏,轮沟还经常被冲开口子四处跑水。现在是用上了深井潜水泵,电力充足;输送水的轮沟或用水泥硬化或用塑料管子,甚至有的用上了喷灌,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浇麦田也有了电力保障。收小麦,过去人工用镰刀割,马车运输到麦场上,再进行碾压脱粒,尽管后来有了脱粒机脱粒,但整个过程长、效率低、损失大;现在使用联合收割机,直接到麦田收割,地头就把干净的麦粒装进口袋拿回家了。

  其次,土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种地的责任心。生产队时,主要是生产队队长在考虑地如何种、管、收,社员只是被动的接受队长安排;现在土地承包了,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土地如何种、管、收。有一种现象非常说明问题,“生产队时下雨人往家里跑,土地承包后下雨人往地里跑”。说的是生产队时下雨,大家怕淋雨跑回家,土地承包后乘下雨到地里去追肥。

  第三,是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选择了改革开放,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