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群工作

郑德荣等7名同志事迹简介

时间:2018-07-23 09:05:17 作者:人民日报等 点击:

  郑德荣先进事迹专题链接

  http://news.cctv.com/special/zhengderong/index.shtml

  钟杨先进事迹专题链接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08/

  李泉新先进事迹专题链接

  http://jx.people.com.cn/GB/378918/index.html

  许帅先进事迹专题链接

  http://mzzt.mca.gov.cn/article/xstzxjsj/

  姜仕坤先进事迹专题链接

  http://topics.gmw.cn/node_96693.htm

  张进同志先进事迹

  http://www.china-huazhou.com/index.php/index-view-aid-960.html

  张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视频)

  http://tv.81.cn/sytj-tupian/2016-08/24/content_7222218.htm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中——张进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6-11-29浏览量:7148 次

  11月29日新闻联播将播出张进同志先进事迹相关报道,新华社将刊发通稿。11月30日人民日报等中央报纸也将刊|发张进同志先进事迹长篇人物通讯,敬请关注!

 

  他叫张进,生前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原重庆前卫仪表厂厂长,重庆前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执行董事、总经理,因常年忘我工作,积劳成疾,2016年6月26日,不幸去世,年仅52岁。

  熟悉他的人忘不了他通宵达旦工作后布满血丝的双眼,忘不了他在工作岗位累倒后的消瘦身影,忘不了他弥留之际流露出的对事业的遗憾和对家庭的愧疚之情。

  不熟悉他的人依然记得他在会议发言时谋划企业发展的锐气与果敢,依然记得他带领企业创下的一组组令人赞叹的数据,依然记得他领奖后的谦虚与平静。

  这就是张进,他用短暂的一生,把工作当事业,把责任当使命,把职工当家人,把奉献当信仰,书写了一个不忘初心、为国为民的当代共产党员形象,书写了一个忘我奉献、锐意改革的当代国有企业好干部形象,书写了一个以企业发展为己任,爱岗敬业、推动发展的中船重工人的形象。

 

 

  敢打硬战的军工带头人

  “张总都如此拼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付出。”

  选择了军工,就选择了使命与责任。张进同志作为一个军工企业的负责人,始终坚守“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视保军为首责,把完成军品研制任务作为自己最大的使命与责任。

  2005年前卫厂突然接到某重点型号军品紧急订货专项任务,以当时工厂的生产能力不可能完成,军方对此疑虑重重。但是时任厂长的张进同志没有退缩,没有迟疑,他连续四天召集生产、采购、试验、技术等相关部门人员开会做论证、拿方案,对重点工艺环节、重点物资采购和外协单位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应对措施和应急预案;他又亲自带队跑外协、跑配套,编制生产网络进度图,明确生产节点和交货时间,从而得到领导机关的认可,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在专项工程动员大会上,他立下了“军令如山、军无戏言、军法无情”的军令状,与各个单位签订紧急供货责任书。一项一项工作在他的组织协调下,紧张有序开展起来,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用“铁的纪律、铁的手段、铁的措施”的军工作风,实现了“质量一点不降、进度一天不拖、数量一个不少”的目标,用两年半时间,提前半年完成了专项工程任务,向党和国家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受到总装备部的高度赞扬,被誉为“敢打硬仗、善打硬仗、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铁军”队伍。

  2010年按照国家国防动员令,启动了“海盾-06”生产动员演练,前卫厂由平时生产状态转入模拟战时生产状态。张进同志作为这次演练的总指挥,他将自己的洗漱等生活用品搬进了办公室,和职工同吃同住在演练现场。制定周密生产计划,通宵达旦靠前指挥,亲自协调供电、连夜抢修关键设备……64个昼夜不间断的生产演练中,他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以无声的行动践行着一个军工人对祖国的庄严承诺。当圆满完成演练任务时,张进同志布满血丝的双眼满是疲惫,消瘦了一圈的脸庞却露出了笑容。在那次演练中,前卫厂的组织指挥能力、生产动员能力、平战转换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得到各方肯定,被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授予“全国国民经济动员先进单位”称号。

  作为一名船舶军工人,张进同志一直把赶上了海军装备大发展的好时机,亲身参与我国海军舰船事业视为一种荣耀,再苦再累他也甘之如饴。

  为了完成军品任务,他曾经一个人背起八十多斤重的零件摸黑转运;为了提高产能,他曾经连续半个月蹲守车间,与车间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一起研究工艺方案。一次连续工作累倒后,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那批产品装配得顺利吗?”

 

  永不知足的创业领头雁

  “跟着张进,那是榜样、那是前卫的希望与未来”。

  2004年张进上任之初,重庆前卫仪表厂和重庆众多三线军工企业一样,产品结构单一,经济规模徘徊不前,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出击、主动突围。

  在中央大力提倡军民融合、以军促民、以民养军的战略引导下,张进同志上任以后,就把将前卫厂打造成军民融合的现代化企业作为工作的主攻方向,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为此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分析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上。

  对于现有产业,他提出“军品做精品,气表树品牌”的经营理念,持续巩固和壮大,用三年时间就把前卫厂的燃气表打造成了全国同行业的领导者、国家标准制定单位和中国名牌产品,并以年均上百万只的销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北京奥运会“鸟巢”、“水立方”等比赛场馆和奥运村指定的燃气计量产品。

  在将燃气表打造成行业领导者后,他又开始琢磨与燃气表相近的水务行业上,力求在新领域实现拓展。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进得知民营企业重庆智能水表有限责任公司欲出售。敏锐的他感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立即收集信息、研究决策,经过历时一年多的艰苦谈判,成功收购了该公司,使前卫厂实现了由燃气计量仪表向水计量仪表的拓展。随后他又率先在国内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水表上,成功将重庆智能水表推向全国,使之成为该行业中唯一的中国名牌产品。

  带领一个传统的军工企业调整转型,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在带领前卫厂实施军民融合、产融一体的过程中,张进也曾面临很大压力,但他崇尚李云龙的亮剑精神,敢于亮剑。一旦亮剑,绝不退缩。靠着这样的亮剑精神,他谋划实现了前卫厂令人惊艳的大发展大跨越。

  2006年,他抓住海装风电公司成立契机,积极推动前卫厂参股该公司。“那段时间,只要有一点时间,张总就把我们找到办公室,让我们给他介绍风电产业的基本知识和市场前景,并给我们提各种各样的提问,有时候问得我们目瞪口呆、抓耳挠腮”,当时派往海装风电的前卫厂员工清晰记得那时张进的勤奋和投入。

  就是凭着这样的努力,短短时间,他就从风电产业的“门外汉”变成了“风电专家”,并为前卫厂找到了从事风电产业的产品方向——被誉为风电产业“大脑”的控制系统,从而使前卫厂成功跻身于国家支持和市场前景看好的风电产业,为前卫厂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后劲,并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军民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贡献。

  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征程上,张进是一个永不知足的追求者。在进入风电产业后,他又逐渐不满足于做行业的追随者,决心要做就做最好。为此他把眼光投向了世界一流公司,力求通过与行业巨头的合作实现风电控制技术领域的大提升。

  2008年10月,经过数次艰苦谈判,他终于成功打动国际风电控制系统实力最强的公司之一丹麦KK公司,成功与之签署了合资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丹麦在重庆的首家合资公司——重庆科凯前卫风电控制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专注于风电机组控制系统的研发和生产,成功打造了中国最具品质的风电控制系统。

  “在谋求产业发展上,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智多星’。”曾经采访过他的中船重工报社记者这样说。

  2011年他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发现深海井口装置和采油树在国内尚属空白,于是他果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组建了重庆前卫海洋石油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短时间内就实现了陆上采油树的自主开发,并在涪陵页岩气基地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填补了国内该行业空白。

  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他总是充满了激情,敢想敢干,敢拼敢闯,多谋善断,用事实创造了为人称道的“前卫速度”。

  2012年,他主动顺应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大势,积极推动前卫厂进入IT配套产业,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使前卫公司成为了IT巨头富士康的主要配套供应商。张进高效务实的“前卫速度”得到了富士康、惠普等知名企业的交口称赞。

  在他的精心谋划组织下,前卫公司军民融合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由原来较为单一的军品和计量产业发展到现今的军品、燃气计量、水务计量、风电控制系统、海洋石油工程装备、高压电力计量、IT配套七大产业群,形成了集团化的发展局面,经济总量翻了四番,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7.8亿元、利润8107万元、上缴税金9857万元,年末净资产14.9亿元,分别较2003年增长了1239%、2029%、1942%、 1553%。

  “跟着张进,我们觉得有希望、有未来。”前卫厂诸多普通职工的话语,道出了张进的成功与价值。

 

  铁肩担责的锐意改革家

  经营企业从来就是伴随风险和压力的。作为一个国有企业负责人,张进没有按部就班、因循守旧,而是以敏锐的眼光和果敢的气魄,锐意改革,除旧布新。

  他担任前卫厂厂长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办公会,就是研究讨论实施前卫厂整体搬迁。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笔令人羡慕并且非常划算的“买卖”,但在当时却是饱受争议和极具风险的。那时的前卫厂地处市区,虽然面积有限、设施陈旧、办公环境较差,但是办公生活同在一个院子,大多数职工早已适应了这样所谓“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要搬到当时看似偏远的工业园,不仅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且大多数职工的心理一时不太愿意接受。可是张进认为“退城进园”既是实现前卫厂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趋势,为此他和班子成员一面反复与重庆市政府沟通,努力争取好的政策支持,一面在厂里积极做工作,给职工讲形势、讲发展、讲前景,逐渐打消了职工的担忧和疑虑。2009年5月,工厂顺利完成了整体搬迁,彻底改变了公司面貌和生产环境,三年再造一个新前卫的“神话”在张进的带领下变成了现实。

  有了新的工作环境,但是没有新思维、新观念还是不行。为了给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为使前卫公司职工干部接受改革发展新理念,形成新思维,他创办了前卫管理论坛和前卫管理学院,亲自编写教材近百万字,并坚持利用周末时间从“头”开始给年轻干部和骨干职工集体“换脑”。在观念上他倡导“居危思危”、在管理上提出拆除“围墙经济”、在执行力上建立压力传递机制。让员工深刻认识到企业不发展、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他针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存在的一些极不适应发展的痼疾,大刀阔斧实施“精干主体,主辅分离”和对职能部门进行整合等改革举措,先后分别成立了5个子公司和2个分公司,将管理重心下沉,实行模拟经济运行制度,实现了对产品分线管理。他顶住层层压力,精简后勤人员,对富余人员转岗,充实一线队伍。在分配上实施岗位测评,以业绩定薪酬,加大对工程技术人员激励力度,逐步理顺了内部管理体系。在张进的带领下,前卫公司逐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由于业绩突出,2015年8月,组织上任命他兼任重庆海装风电副总经理。面对全新的领域,已过五旬的张进同志以饱满的热情和满腔的激情开始了对新课题的挑战。从营销、技术、生产到财务、职能管理等各方面,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收集了很多一手信息,深层次查找公司生产经营中的症结和滞点,通过加快生产经营节奏、跨部门组织协调、加强工程服务等措施,克服公司发展面临的困难,提升了经营质量。

  在张进同志和海装风电班子成员的带领下,该公司2015年的各项经营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了任务目标。以海装为龙头的风电产业集群贡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工业总产值的11.1%,年度新增装机规模国内首次进入了行业前五强,国际首次进入了行业前十强,为“十三五”期间跻身风电行业第一阵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忘初心的公仆赤子情

  “作为企业负责人,虽然工作压力大也很辛苦,但只要企业发展了,领导满意了,职工富裕了,自己就感到特别欣慰。”

  张进同志入党多年,担任领导干部多年,但是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他始终没有忘记当初的入党誓言,始终保持着一颗无私奉献、先人后己、为国为民的共产党员初心。

  2010年,由他主持拟定的《前卫厂“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让前卫可持续稳定发展;保证让员工收入不断增加,都买得起车子,子女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能有保障医疗和养老的存款”等内容。这无疑是给他自己加压,但他说这是他的使命与责任。他不仅承诺了,而且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承诺。在他任期内的十多年里,前卫厂一系列惠及职工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和实施,如内部医疗补助、改善生产环境安装通风设备、修建职工文化中心、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等。职工年均收入从2003年的12067元增长到2014年的64192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6%以上。

  为了集体和职工的利益和安全,他身先士卒,甚至完全顾不上自己的安危。

  2004年,前卫厂职工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被800米外的重庆天原化工厂泄露出的氯气所威胁。在外出差的张进闻讯后立即赶回工厂,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两次组织职工家属疏散撤离,并带头通宵在工厂和家属区巡逻值班。因为张进同志及时有效的应急反应,确保了前卫厂职工和国家财产安全,受到了重庆市政府和集团公司的通报表扬。

  他对待职工、对待他人,无比关心,温暖如火,总是为别人考虑,对待自己却近乎苛刻。

  在前卫厂上任伊始,他就提出“规范和监督一把手的权力”,并自我“约法三章”,主动向党委递交了个人廉政承诺,要求组织对他的言行进行监督。同时他在公司推行“阳光分配”,将领导干部的收入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不参与本单位任何其他形式的分配,有效杜绝了分配不公和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受到职工的好评。

  对待工作,张进不知疲倦、永不知足,可对待荣誉和金钱,他却淡然如水。

  2012年,按集团公司有关规定,奖励给年度非船装备有突出贡献者每人10万元人民币,张进同志因为业绩突出,受此奖励当之无愧,但是面对奖金,他坚决不受,坚持认为这个荣誉属于班子、属于全体员工。2015年出任海装风电副总经理后,他又拒收了公司按规定发放的保密费、劳保费等费用,并强调他目前在海装风电的职务是兼任,不能够领取一分一厘。工厂修建集资房时,按照规定,他有换房和增加住宅面积的机会,但他总是将指标转让给住房困难的职工,或奖励给技术、生产骨干。

  多年来,他从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友谋取丝毫福利。面对他人的疑惑,张进总是说:“我是领导干部,必须要以身作则,必须要严格要求”。

 

  公而忘私的“拼命三郎”

  “将公司的事当做自己家里的事来干”。

  事实上,在张进同志心里,公司的事远比家里的事重要。为了公司的发展,他可谓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此还得了个“拼命三郎”的名声。

  2004年就任重庆前卫仪表厂厂长后,他经常到北京与集团公司、军方等领导机关汇报沟通工作,争取项目和支持。了解到集团公司主管领导上班早的特点,他早早地就等候在领导办公室门口,为的是能跟领导多聊聊工厂的发展,接受指导,争取支持和帮助。长期以来,张进同志一年之中近半的时间在外出差,几乎没有节假日和周末,通宵达旦工作更是家常便饭。尤其是2015年兼任海装风电副总经理后,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每周工作超过100小时,从早上七点到凌晨两点,从周一到周日从未间断。

  有时候同事们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忍不住劝他休息一下,注意身体,他的回答是:“工作就是我最大的兴趣,工作也是我最大的放松。”

  张进同志一心想着工作,倾力投入公司发展,为此既顾不上自己也顾不了家庭。2010年夏,他在外出差洽谈业务时,接到了妻子打来的电话,平时待他如亲生儿子的岳父因病情加重已进入弥留状态,希望能见到女婿最后一面。但当时的业务洽谈正进入最为关键的时刻,如果回家,对公司带来的影响和损失将无法弥补。他忍住泪水,在电话中对妻子进行了简单的安抚后,又以专业的姿态投入到了洽谈中,谁也没看出他心里的痛楚。洽谈完毕后,他连夜赶回重庆,然而能看到的却只有老人的遗像。带着满腔愧疚和自责的张进,再也忍不住泪水,抱着遗像失声痛哭,只希望在天堂的岳父能理解他的选择。

  “他不是不爱家人,只是对工作太投入了。”张进的妻子满怀着对他的思念,但是也理解他。

  常年累月忘我的高强度工作,使张进同志的身体严重透支,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在一次公司会议中,伴随着一阵猛烈的咳嗽后,张进出现了咳血,在众人的劝说下,他终于去了医院,刺眼的“肺癌晚期”四个字出现在诊断书上。可即便如此,张进依然心系船舶工业发展,仍然坚持工作。生病住院期间,他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公司,全然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强烈反对,经常是拔了针头就上案头。在病魔折磨下,他皮包骨头,又黑又瘦,但只要精神状态稍好一些,他就会询问工作进展,帮助班子其他成员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鼓励职工群众面对困难要坚定信心。

  弥留之际,看着百忙之中前来看望自己的公司领导和日夜守护身旁悉心照料自己的妻子,张进同志及其虚弱但又满怀歉意的对他们说:“对于公司,我没有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将重任与压力留给了公司班子的其他成员,请大家原谅。对于家庭,我不是好儿子、好丈夫,没能为父母尽孝道,也没能孕育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给妻子一个完整的家。”

  不忘初心践誓言,生命已逝壮志存。张进同志把自己短暂的一生投入到了无限的事业中,他把一个不负使命、矢志报国的船舶军工人的情怀书写在祖国海防线上;他把一个勇担大任、善谋敢闯的企业带头人形象树立在国企改革发展的新征途上;他把一个严于律己、甘于奉献的共产党员精神留在船舶军工行业职工群众心中。

  张进虽逝,精神长存!

 

  张进,男,1965年4月出生,1987年8月参加工作,199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重庆前卫仪表厂厂长,重庆前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一年前调任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因常年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于2016年6月26日不幸去世,年仅52岁。张进同志去世后,集团公司党组追授张进同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领导干部”荣誉称号。

 

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楷模——张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25日   15 版)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一级飞行员张超。

  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进行滑跃起飞。

  献身航母事业的飞鲨勇士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 戴明盟

  航母是大国重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作为航母战斗力的刀锋,我们这支部队自成立以来,面对舰载飞行的未知领域和巨大挑战,面对西方对我技术上的封锁,我们边组建、边试验、边训练,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舰载飞行训练之路,自主培养出我国第一批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但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要奋斗就会有牺牲。2016年4月27日,是一个无比悲痛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国年轻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同志,因突发飞机电传故障,倒在了实现航母飞行梦想的最后一刻,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他是为我国航母舰载机飞行事业牺牲的第一位英烈。

  张超是我亲手挑选的飞行员,他阳光自信、热爱飞行,血气方刚、勇于担当,是个难得的好苗子,是这批飞行员中最年轻最优秀的一个。

  张超出生在湖南岳阳,潇湘文化的哺育滋养,革命传统的感染熏陶,使他从小就有当兵的志向、飞行的梦想。2003年9月,正在读高中的张超,不顾亲朋好友“飞行太危险”的善意劝阻,第一个报名参加招飞,历经两次选拔才如愿以偿。他有三个哥哥先后淹亡、病亡,家里只剩下张超这根“独苗”。但作为老共产党员的父亲,深深理解儿子的选择和追求,依然支持张超踏出了追梦海天的第一步。

  航校严格的教育训练、红色基因的传承浸润,进一步砥砺了张超的飞行报国之志,使他完成了从一名地方青年向战斗机飞行员的人生蜕变。毕业后,他两次主动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选择到一线作战部队,追梦追到了“海空卫士”王伟战斗过的飞行团。

  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海洋强国的时代召唤,严峻复杂的海上斗争,激发了张超维护海权、卫我海疆的雄心壮志。尤其是我国航母事业的蓬勃发展,点燃了他上航母、驾飞鲨的英雄理想。

  2015年初,我带队到张超所在部队遴选飞行员。当晚,他就跑到我的住处,自报家门说,“我非常仰慕您,特别想成为你们飞鲨战队的一员”。我问,“你知道这里面的风险吗?”他回答得斩钉截铁,“知道,但我就是想来!” 这个眼神透亮、神情坚定的小伙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骨子里透出的这种强烈意愿,是我们最为看重的。这种意愿,绝不是年轻人一时的冲动,也不是冒险家肆意的激情,而是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的必然选择。

  这些年,在强军目标的引领下,海军建设正在实现由大向强的历史性跨越,为我们这一代飞行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张超入伍12年,一直勇敢地向更高目标冲锋,从岳阳到长春,从山海关到海南岛,从西沙再到关外,先后飞过8种机型,每型装备都力求飞到极致,被战友们称为“飞行超人”。

  尽管如此,加入我们的飞鲨战队,直面全新的武器装备、全新的训练模式、全新的操纵习惯,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没有奋起直追、舍我其谁的韧劲干劲,就难以练就刀尖起舞的过硬本领。作为超常规培养的“插班生”,他比同班其他飞行员晚了整整两年,能不能赶上进度,我们有点担心。

  来队的第一天起,张超就表明了决心,既然祖国选我飞舰载机,我就要为祖国飞出新天地。他不断自我加压,加班加点,补训苦训,甚至把自己绑在模拟飞行器上,练困了就趴在上面打个盹,醒来接着练,正常的模拟飞行与实际飞行时间比一般是1∶1,他却达到了惊人的3∶1。正是凭着这种咬紧牙关拼命练的劲头,他的飞行技术突飞猛进。

  战友们都说,张超真是人如其名,他始终以赶超的姿态在奋力前行,以超多的汗水、超强的毅力收获了超常的成绩。

  以身许国,何惧生死?张超曾对妻子说,“如果有一天我牺牲了,就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这种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始终砥砺着张超的战斗激情。

  最令人痛心的是他的最后一次飞行,张超面对突发的飞机故障,第一反应是挽救飞机。飞参数据显示,那种情态下,他的操纵近乎完美,壮举令人震撼。生死抉择的瞬间,足以见证,他是当之无愧的血性战士、甘洒热血的海空雄鹰、彪炳史册的飞鲨勇士!

  英雄不死,壮志永存!张超是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用生命为航母事业奠基的杰出典范,是“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突出代表,他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最爱的事业,用宝贵的生命立起了航母事业的不朽丰碑。

  血性英雄卫海天

  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飞行中队长 聂元闯

  我和张超既是大学同学,也是同团战友,朝夕相处了十来年。

  2004年,我们一起考入空军航空大学。张超自信阳光,刻苦上进,学习成绩非常好。2008年,我们一起分配到海军航空兵某训练基地。其间,基地组织了海防史、海军史学习教育,当知道近代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竟然达到470余次之多、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苦难,张超感到非常心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守好祖国的海疆,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作为成天在一块的好战友,我知道他骨子里有一种英雄情结,始终想着打仗。一拿到分配意向表,他就毫不犹豫地填下了王伟生前所在部队——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

  来团里报到时,张超直截了当地告诉团长:“我就是冲着王伟来的!”团长告诉他,要做英雄王伟那样的“空中斗牛士”,必须得是个技术过硬的王牌飞行员。从此,他比以前抓得更紧、训得更严、练得更苦,在我们同批里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飞夜航、第一个打实弹、第一个担负战备值班,成了大家公认的“飞行超人”。

  我们团是南海一线主力作战部队,承担着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神圣使命。近些年,南海日益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热点地区,美日舰机在南海活动十分频繁,周边小国也跳得很凶。特别是美海军航母编队经常在南海耀武扬威,外军飞机天天抵近侦察,张超和战友们坚持逢舰机必跟,几乎每天都有紧急战斗起飞任务,多的时候一天有四五次。

  2013年4月,外军一架侦察机又在我周边抵近侦察。当天,由于多项任务叠加,仅剩张超这架备份机了,他接到指挥所命令后,立即单机执行战斗起飞任务。平时我们都是双机起飞,这次让张超这样年轻的飞行员单挑独斗,指挥所有点放心不下。张超成竹在胸,驾驶歼—8Ⅱ飞抵目标空域后,迅速占据有利位置,按规定进行跟踪监视,形成对外机的有力震慑。外军飞机仗着大飞机的低速性能,故意减小飞行速度,似乎向他挑衅:“有本事你就冒着失速的危险减速跟飞吧!”

  歼—8Ⅱ飞机是一种高空高速截击机,低速是它的短板,加上这架备份机还带着3个满的副油箱,如果飞行速度过低,可能会造成失速,甚至会导致机毁人亡。张超一眼就看穿了对方的伎俩,果断放下襟翼,增加飞机的升力,调整好飞行姿态,死死咬住外军飞机。为了甩掉张超,外军飞机继续减速。他索性收起襟翼,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在外军飞机侧方连续做小角度蛇形机动。几个回合下来,外军飞机占不到任何便宜,调转航向灰溜溜地飞走了。无线电里传来指挥所的声音:“好样的,干得漂亮!”张超用一道道闪亮的航迹,飞出了南海雄鹰的风采、飞出了中国海军的自信、飞出了伟大祖国的尊严!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南海海域广袤辽阔,张超每次驾机执行任务,总有一种鞭长莫及的遗憾。特别是随着国家利益拓展,人民海军的航迹也不断延伸。挺进深蓝,成为人民海军的使命所向;实现从陆基到舰基的跨越,是时代赋予海军航空兵的历史重任!

  张超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强军目标的引领、维权一线的斗争,让他迸发出飞行的激情、战斗的豪情,更体会到奋斗的价值。2013年8月,习主席亲临海军航母舰载机部队视察的新闻播出后,张超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触动,一个崭新的“航母梦”在心底萌芽,他想飞舰载机,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15年,海军实施超常规措施,在三代机部队遴选舰载机飞行员,张超梦寐以求的机会来了。他第一个向团里递交了申请,郑重写道:“人民海军要想走向远海深蓝,就要有一群不畏风雨的海空雄鹰!”离开海南前,大家都来为他壮行,他坚定地说,“现在离开南海,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保卫南海,我们航母舰载机的航迹,必定会覆盖南海、走向深蓝!”

  鹰击长空啸海天,血性激扬铸忠魂!兄弟,请放心,你未竟的事业由我们来继承,我们将沿着你英雄的航迹,挺钢铁脊梁,铸海空利剑!

  强军路上追梦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陈 欣

  我是一名军事记者。这一次采访张超,我的心里满是悲壮!4.4秒的事故瞬间,留给我的是“悲”。29年的追梦人生,震撼我的是“壮”。

  一到营区,我就直奔事发现场。三年前,我就是在这条跑道旁,观看了舰载机的起降训练。望着现场留下的痕迹,听着官兵们的描述,我的头脑中能够清晰地再现出那一刻的景象。最终,我没能憋住泪水。

  我不由在想,4.4秒,生死瞬间,张超先保战机,而后跳伞。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作出如此的抉择?

  面对采访的每一位飞行员,我都问了这个问题。最终,我的问号换了方向:难道,轻言放弃,会是军人的品格?难道,唯求自保,又是军人的选项?

  阴阳,可以隔开生死,却割不断情谊。牺牲,能带走生命,却带不走精神。

  张超的生命,化为了舰载机事业腾飞的铺路石,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他的名字,也永远刻在了“尾钩俱乐部”的英雄墙上。

  托举起航母舰载机这份事业,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是一群勇士。今天,我们切身地体会到了,“刀尖上的舞者”绝不是随口一说的比喻,而是用鲜血和生命绘就的真实形象。

  真的没想到,飞机上舰是这么难!改装舰载机,是操纵习惯的彻底颠覆。陆基战斗机着陆是收油门减速,舰载机着舰却要推油门加速,准备挂索不成功就再次起飞逃逸。在挂索的2秒钟内,时速从200多公里瞬间减到0,飞行员全身血液急剧涌向头部,看什么东西都是红的。说白一点,就是一场“人为控制的坠机”。

  真的没想到,平时训练也那么险!舰载机起降,是公认的高危课目。“生死12秒”,这不是我们发明的语言。某西方大国刚刚发展航母时,平均每两天就要摔掉一架飞机。这是他们“摔出来”的“形象描述”。

  张超他们的每一次训练,都是惊心动魄的考验,每一次平安着陆,都是化险为夷的凯旋。

  真的没想到,探索之路如此任重而道远!舰载机的技术和训练,是大国的核心机密。张超他们是在一无经验,二无教材的条件下,“踩着刀尖过河”!为了航母,国人盼红了眼,科学家熬白了头。现在,是飞鲨舞者把“生命先抵押给死神”,义无反顾走上了这条路。

  战时,逢敌敢亮剑。训练,遇险不畏死。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对这支部队有了发自心底的敬佩和仰视!

  采访前,我心头一直有个疑问:部队遭遇到这么大的挫折,而且很多飞行员是亲眼目睹了烈士牺牲的现场,官兵们的士气有没有受到影响?部队的训练还是否正常?

  而采访期间,战机的轰鸣震撼着我的耳膜,营区里的呼号高亢响亮。

  官兵们告诉我,部队复飞,部队长戴明盟飞的第一架,随后是参谋长张叶飞第二架,第三架……第四架……这支英雄的部队,在碧海蓝天继续翱翔。

  就在前几天,张超的同批飞行员圆满完成在辽宁舰上的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高标准通过了上舰资格认证,他们为飞鲨战队注入了新鲜血液。

  张超走了,他如流星般陨落,但没有黯淡了星空,而是辉煌了整个夜空。如今的舰载航空兵部队,化悲痛为力量,以中国胆量、中国智慧、中国干劲、中国速度,踏上强军之路“新长征”。

  生死抉择铸忠诚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参谋长助理 王 亮

  4月27日,晴朗的天空高远透亮。早上7点,我们就来到外场,准备开始一天的紧张训练。当天,张超共有两个架次的飞行任务,第一架次是超低空掠海突防飞行,他的战术动作衔接流畅,非常好地完成了规定课目。

  中午12点半左右,张超开始进行第二架次的飞行。按照训练计划,他需要在与辽宁舰甲板1∶1的着舰区,连续完成6次陆基模拟着舰。在登上有“飞鲨”之称的歼—15战机那一刻,他轻轻地拍拍战机说:“兄弟,出发吧”,并扭头向我竖大拇指示意,脸上洋溢着自信阳光的微笑。开车、滑出、拉升,伴随引擎发出的巨大轰鸣,机尾喷薄出蓝色烈焰,银灰色的战机腾跃而起,围绕模拟着舰区盘旋着,对中俯冲,后轮触地,前轮触地,拉升复飞……在那片被我们称作“黑区”的模拟航母甲板,叠加上了5道漆黑的轮胎擦痕。张超飞得很棒,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他叫好。

  很快,他开始进行第六次陆基模拟着舰,这也是整个团队全天的最后一次着舰,意味着全天的飞行训练任务就将结束。

  张超集中精力驾驶飞机对正跑道、俯冲降落,我也聚精会神紧盯飞机姿态变化,随时发出修正指令。我担任过他的飞行教员,不需过多言语,一个呼吸变化我就能感知他的飞行状态,张超的整个下滑过程精准稳定,自然流畅,近乎完美。12时59分10秒,飞机沿着标准下滑线从我眼前呼啸而过,在模拟航母甲板的第三道阻拦索前4到5米的位置,后轮率先触地。这个落点,是我们舰载战斗机最理想的着舰位置。我和指挥助理不约而同喊了声“漂亮”,在记录板上打出本场次的最高分。

  紧接着,飞机前轮触地,快速平稳地向前滑去。飞行圈子里有这样一句话,叫“落地为安”,一切都和预想的一样,完美的着陆让大家松了一口气。

  然而,就在这一瞬间,无线电耳麦突然传来急促的语音告警:电传故障,检查操纵故障信号……我的心猛地揪到嗓子眼:电传故障,这可是歼—15飞机的最高等级故障,一旦发生,意味着战机将会失去控制!这就像是人体的神经控制系统被阻断,躯干四肢不听大脑指挥。

  59分11.6秒,滑跑时速超过240公里的飞机,像一匹正在狂奔的烈马被勒紧缰绳一样,前轮猛地弹起,机头急促上仰,尾椎蹭在地面,瞬间火花四溅,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在没有丝毫征兆的情况下,飞机三轮着地平稳滑跑的时候机头竟然会跳起来,这种险情,在世界航空史上也极其罕见。

  按照特情处置规定,遭遇这样的故障,可以立即跳伞。红色醒目的弹射手柄就在手边,只要一拉,就能弹出。然而,张超没有这么做。在危急关头,他第一时间将操纵杆猛推到底,牢牢把定,试图把上仰的机头强压下去,挽救这架造价数亿、朝夕相伴的飞鲨战机。可是,控制平衡的平尾没有丝毫响应!

  我和塔台指挥员同时对着话筒大喊:“跳伞!跳伞!跳伞!”

  59分16秒,机头还在上仰,瞬间达到82度,几乎垂直于地面,在巨大的速度惯性下,飞机骤然离地20多米。无奈之下,张超终于拉动弹射手柄,“砰”的一声,连同座椅弹射出来。但是,高度太低,弹射角度太差,超过了安全边界的极限,救生伞没来得及张开,就重重地摔向了地面。接着飞机轰然坠地,把坚硬的水泥跑道砸出了大大的深坑,顿时燃起熊熊大火。

  我们赶紧向张超跑去,救护人员摘掉了他的头盔和浸满鲜血的氧气面罩。那一刻,张超脸色发青,表情痛苦,牙关紧咬……

  救护车呼啸疾驰,我们不停地对他呼喊:“兄弟,坚持住,坚持住啊!”一路上,张超处于浅昏迷状态,断断续续地说:“我,是不是,再也飞不了了……”只言片语,流露的是对飞行事业的无限眷恋!

  医院争分夺秒紧急抢救,但是由于巨大撞击,张超多处骨折、全身遭受多发性严重复合损伤。下午3点06分,我的好战友张超,那颗29岁的年轻心脏,永远地停止了跳动……

  爱在碧海蓝天

  张超同志家属 张 亚

  我和张超相识相爱6年,有一个宝贝女儿,有一个幸福而温馨的家,我们对未来的日子做过很多美好的规划。然而,他突然走了,带走了对我的全部承诺,没有留下一句嘱托。我虽悲痛,却为他的英勇壮举感到骄傲!

  我曾是国航的一名乘务员,和张超因蓝天而相识,因飞行而结缘。

  结婚后,我们分居两地,我在杭州,他在海南,见个面很不容易。曾经我也自私过,想让他随我来民航,待遇好、安全系数高,一家人还能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我俩曾激烈争辩过,但他从未动过心。

  因为爱他所爱,所以追求他所追求。在张超的影响下,2012年6月,我下定决心,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特招入伍到张超所在的部队,和他成了肩并肩的战友。

  从繁华的杭州来到偏僻的部队,虽然生活上有落差,但我感到特别幸福。张超飞行任务重,陪我的时间少,却总能想办法给我惊喜。有一次,他在外地打电话说,寄了一个特别的礼物让我接收。我急急忙忙赶回家,没想到张超走了出来,笑嘻嘻地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原来他说的礼物就是他自己。女儿出生后,他特别宠爱,取名张上明珠,小名含含,寓意要把这颗明珠含在嘴里,捧在手心。每天不管多忙,他总要和女儿视频。因为有爱和牵挂,他飞得再高再远,我们的心紧紧相连。

  我们飞行员家属有个共同感受:只要丈夫有飞行任务,心就是悬着的。我也担心他的安全,可他总是很轻松地说,我的技术这么棒,你就放心吧。我们也曾讨论过生死这个沉重的话题。我问他,如果有一天你出事了,我们该怎么办?他说,天塌下来,有组织。那时候我就知道,为了飞行事业,张超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的无畏让我佩服,也让我变得坚强。

  2015年初,海军选拔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知道消息后第一个报名。当时,我们刚把家安顿好,女儿还不满一岁,离开熟悉的海南,跨越大半个中国去北方,我确实很不情愿,但我知道飞舰载机是他的梦想,我不能拖后腿。

  张超调到舰载机部队后,我们又开始两地分居。我一直想去部队看看,他总说训练太忙,不让我过去。今年4月,终于约好去部队过五一,并计划利用这次团聚要二胎,打算为他生一个小飞行员。我早早买好4月27日的火车票,收拾了一箱子漂亮衣服,还做了他喜欢的发型。上车那天,我特意穿上他最喜欢的那套连衣裙。一路上,我幻想着见面时,他带着我最喜欢的百合花,抱着我转圈,一遍一遍地叫我小名。

  然而,我刚到北京,就意外地被部队的人接下车,他们告诉我,张超正在医院抢救,要我做好思想准备。我一看那么多人,吓坏了。我发疯地问,张超到底怎么了?他在哪里,我必须见到他。

  我一直相信,张超不会离开我。到了殡仪馆,看到他静静地躺在那里,我的天塌了!我一下扑到他的身上,哭喊着:“超,快睁开眼看看我”,他始终没有回应。我跪在他身旁,抚摸着他冰冷的脸,吻着他苍白的嘴唇,“对不起,我来晚了,让你走得那么孤单。”我剪下一缕头发,藏在他胸前的口袋:“超,这是我给你的信物,下辈子你好找到我,我还嫁给你。”

  遗体告别那天,雨下得特别大,战友们都来送别。两岁的女儿还不懂事,好奇地问我:“妈妈,你们都在干什么呀。”看到灵堂上爸爸的照片,女儿突然哭了:“爸爸,我要找爸爸。”女儿稚嫩的哭声刺痛了每个人,大厅里哭成一片。我把女儿抱到张超的遗体旁,对她说:“含含不哭,爸爸飞行太累了,不要打扰爸爸睡觉觉。”

  张超走后,有段时间,女儿只要看到我闭眼睡觉,就使劲拍打我的脸:“爸爸睡觉觉了,妈妈别睡!含含怕,妈妈你起来。”以前含含总吵着要和爸爸视频,现在想爸爸了,就默默拿起他照片,捧在胸前,枕着他的飞行服睡觉。有时听到飞机的声音,她就会指着天空说,那是含含的爸爸。

  张超走了,他把所有的骄傲留给了亲人。他是为祖国的航母事业牺牲的,是国家的英雄,亲人们为他自豪。

  张超走了,他的爱永远伴随着我和女儿。如果有一天,祖国需要我上战场,我也会像他一样勇敢地冲锋陷阵!

  张超走了,但他的战友们踏着他的血迹,继续在为祖国的航母事业而奋力拼搏!我要告慰他的是,8月16日,他的同班战友们在航母上胜利着舰了!那一天,他们是带着张超的照片降落辽宁舰的。

  超,按照当初的约定,当你驾驶飞鲨在辽宁舰着舰后,我和女儿要捧着鲜花迎接你的凯旋!今天,我带着鲜花来了,来和你一起感受这份荣光!

平常时刻看得出来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郑德荣等7名同志事迹简介

郑德荣:毕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

  郑德荣把一生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事业,把传扬红色理论作为责任和使命,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在全国率先主持建立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他发表的多篇论文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有些则开拓了新领域或提出了独到见解。在生命最后几年,即便一直受结肠癌病痛折磨也不放弃任何一次传扬理论的机会。“要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他唯一的遗嘱。他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他给博士生上的第一课不是讲授专业知识,而是明确政治标准,要求学生首先在政治上、道德上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他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实行“读书、思考、讨论、答疑、交流”开放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前沿、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打好坚实专业基础,培养的49名博士,多人成为业界的领军人才。他始终将研究创新融入生命,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对于党的重大纪念活动,他均著文参会,正面发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年届九旬仍信念弥坚,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领域,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1篇。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召开前夕,他多次拔掉氧气管,在病榻上向学生口述反复修改论文并入选理论研讨会,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事业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钟扬:把爱的种子播撒在祖国雪域高原

  钟扬同志坚定执着、不畏艰险,毕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每年跋山涉水数万公里盘点西藏高原植物资源,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历时3年将全世界仅存的3万多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西藏巨柏逐一登记在册,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他攻关10年,在上海成功引种红树林,创造了世界引种最高纬度,为海岸生态打造了新的屏障。他十六年如一日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雪域高原,帮助西藏大学成功申请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培养了藏族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单,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一系列空白,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他心怀大爱、因材施教,把每个学生都当成宝贵种子,精心呵护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深受学生崇敬和爱戴。他立志“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热心科普教育,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遍布西部省份,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科研的骨干。他淡泊名利、勤勉务实,从不追求职级待遇,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后,探索推出系列改革举措,受到同行广泛关注和好评。他用逐梦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

李泉新:执纪坚如铁 担当铸忠诚

  2015年3月,李泉新率领巡视组在对南昌市西湖区开展巡视时,收到群众反映原区委书记周某的信访件。刚开始,各种阻力就接踵而至,家属收到匿名恐吓短信。压力面前,他义正辞严:“一查到底,出了问题我负责!”在他的感召和组织下,巡视组深入了解印证周某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并及时移交省纪委。他结合深化政治巡视的需要,积极探索巡视工作规律,依纪依规创新“挖老矿法”“捅天花板法”等多种发现问题线索的方式。每轮巡视工作结束,他都要组织召开务虚会,总结规律,集思广益。每轮巡视他都反复告诫组员,“巡视组是监督别人的,千万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2015年,在对县(市、区)巡视“回头看”期间,所巡视地方的一名区委书记被人举报。通过调查了解,这名区委书记在干部群众中口碑较好,个人没有涉嫌贪腐问题。对此,李泉新既肯定他的成绩,又一针见血指出其他问题,还结合自身实际,教方法、传经验。几年来,他为多名党员领导干部澄清了问题,保护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2016年3月,李泉新住院第二天就强烈要求出院,不顾医生反对和家人劝说,拔掉针头,坐4个多小时的长途车连夜赶到被巡视单位。接连3天,他一边打点滴,一边布置工作、调阅材料、找人谈话,天天忙到凌晨。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一边输着液,一边叮嘱同事:“问题线索要了解印证清楚……你们要张弛有度,注意休息……病好后,我还要和你们一起战斗!”

许帅:生为难者解困扰 死为他人送光明

  许帅同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人生追求,心里始终装着困难群众。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奔赴灾区参加救援工作,不顾自身安危,始终冲在应急救助、发放物资、安置受灾群众的第一线。他放弃了稳定的机关工作,主动向组织申请到救助管理站工作。他说:“在地震灾区,我亲身感受到了救助别人的意义。我愿把救助工作作为我毕生的事业。”数九寒天,他带队24小时上街巡逻,劝导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来站接受救助,3年救助1.5万人次。他把受助人员当作亲人一样对待,在救助站设立了活动室、康复室等,常把自己设想成受助人员,感受温不温暖、方不方便、安不安全,不断改进站内设施。他敢于担当、锐意进取,提出“医助结合”的工作设想,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在站内设立医疗安置区,毅然将40多名站外托养的智障患者接回照料,为他们营造温馨、舒适的“家”。他积极与公安部门对接,通过DNA血样比对为受助人员寻找亲人,让许多家庭得以团圆、流浪者不再流浪。他乐观豁达、恪尽职守,即使身患癌症,依然顽强地与“病魔”赛跑,生命最后时刻还想着开个班子会,研究救助站二期工程建设。他说:“死亡并不可怕,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他把共产党人的大爱全部奉献给了群众,去世后捐献了遗体和眼角膜,完成了“救助生涯的最后一站”。

姜仕坤: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姜仕坤同志是贵州大山里成长起来的干部,深知贫困山区群众的疾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他的人生夙愿。在晴隆县工作6年多时间里,他始终以对党的赤诚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投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赢得贫困地区群众的信任与爱戴。他经常白天进村入户,在农村访贫问计,到企业调研座谈,足迹遍布所有乡镇、村居,晚上赶回城里开会到深夜,以近乎痴迷的状态,探索晴隆精准脱贫的道路。他说:“脱贫攻坚,开局就是决战,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在他主导下,晴隆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点亮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这张名片,做活“羊、茶、果、蔬、烟、薏”六大特色产业文章,实现经济、生态、扶贫“三效”同步。面对破旧的县城环境,他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在县城扩容改建中让群众得实惠。在他任职的2010至2015年,晴隆全县生产总值从20.89亿元增加到55.13亿元,财政总收入从3.4亿元增加到7.63亿元,贫困人口从16.5万人下降到7.91万人。他工作多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帆布公文包,用了四五年不舍得换,运动鞋穿到褪色泛白不舍得扔。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社会交往简单,严格要求家属子女,从不干涉建设工程招投标等经济活动。他在贫瘠的土地上破局开路、耕耘坚守,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晴隆脱贫攻坚事业。

张进:国企“铁汉” 改革“闯将”

  2004年张进担任重庆前卫仪表厂厂长以来,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干”,把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国有企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12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前卫公司营业收入增长12倍,利润总额增长20多倍,走出了一条具有前卫特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他秉承“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前卫军工精神,是出了名的“铁汉”。2005年,在接到某重点型号军品紧急订货任务,要求3年完成500套产品后,他向军方立下军令状,最终提前半年完成任务。2009年,为完成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下达的演练任务,他连续64天吃住在车间,坚守一线,靠前指挥,践行了一个船舶军工人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我国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0多年来,张进通过借力借势、多元合作,将原来产品单一的前卫厂打造成集军品、燃气计量、水务计量、风电控制系统、海洋石油装备、高压电能计量、IT配套的七大产业群,进一步壮大了公司发展实力。张进对待工作、对待职工温暖如火,但对待自己却近乎苛刻。上任后,他主动向党委递交个人廉政承诺,提出要带头接受大家监督。上下班他带头自己驾乘私车,并要求生产采购等部门“凡是以我亲戚、同学等名义来接洽业务的人员一律不接待。”他在公司推行“阳光分配”,让领导干部的收入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不参与本单位任何其他形式的分配。他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共产党人精神永远留在国企职工群众心中。

张超:筑梦海天的强军先锋

  张超很小就树立了翱翔蓝天的人生理想,矢志强军报国。入伍12年,他苦练精飞本领,先后飞过8型战机,每次改装都当“领头雁”。在某新型战机改装中,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啃完2000多页的教材和资料,提前4个月完成改装任务,和战友们一道创造了多项纪录。在舰载机飞行训练期间,考核成绩全部优等,比计划时间缩短2年完成上舰前的几乎全部训练内容。在实战化对抗中,撰写2万余字的训练心得,总结编写歼—15飞机某课目训练教学法,为舰载机形成作战能力贡献了宝贵经验。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凭着迎难而上的闯劲,顺利完成双机纵队斤斗、海上超低空飞行等高难课目。2011年6月,在气象条件不符合最低起降标准的危急情况下,主动请缨,开辟生命通道,示范引领6架战机穿云破雾,在大雨中安全降落。成功处置飞机空中液压油泄漏、左发动机骤停等突发险情,在应对一次次危险中展示了顽强意志和作风。在海上维权中,先后20多次执行战斗起飞任务,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张超孝老爱亲、体贴妻女,在战友眼里,他浑身透着真诚,连续一个月热心帮助住院战友补课,多次登门解答战友请教的技术问题,自己省吃俭用却经常捐钱救助战友,用人格魅力昭示着生命大美。

  人物档案

  郑德荣,男,汉族,吉林延吉人,1926年1月出生,1952年11月参加工作,195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5月3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2岁。

  钟扬,男,汉族,湖南邵阳人,1964年5月出生,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原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选派的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2017年9月25日,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53岁。

  李泉新,男,汉族,江西丰城人,1958年2月出生,1976年2月参加工作,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第三巡视组原组长。2016年5月31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8岁。

  许帅,男,汉族,河北磁县人,1979年11月出生,2002年9月参加工作,200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安阳市救助管理站原站长。2016年9月1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6岁。

  姜仕坤,男,苗族,贵州册亨人,1969年12月出生,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2016年4月12日在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年仅46岁。

  张进,男,汉族,重庆巴南人,1965年4月出生,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原副总经理,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重庆前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执行董事、总经理。2016年6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51岁。

  张超,男,汉族,湖南岳阳人,1986年8月出生,2004年9月入伍,200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原一级飞行员。2016年4月27日,张超同志驾驶歼—15飞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面对突发故障,全力挽救战机,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