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当前时间: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群工作

我院4名职工征文获奖

时间:2018-06-27 17:06:38 作者:柳毅 点击:

          20182月—4月我单位参加了省总工会直属基层工委组织的“走进新时代,当好主力军”暨“书香三八”征文活动,我院职工积极参与撰稿,共撰写征文17篇并参评。

经省总直属工委组织专家对上报的262篇征文进行评审,我院朱利锋的《找矿苦中乐 探宝累犹荣》——记矿产中心“三稀”元素调查与评价项目组的征文荣获二等奖;白宇波的《强化创新能力 顺应改革需求》获得优秀奖;

在“书香三八”主题征文活动中我院女职工张永峰《婆婆,我想跟您说说话》、郑立红《地质情怀·家》的征文分别获得优秀奖。

附获奖作品:

找矿苦中乐 探宝累犹荣

--记矿产中心“三稀”元素调查与评价项目组

作者:朱利锋

 

正月十六的龙城,一排排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过年的气氛依旧惹人眷恋,同事间见面还热情打招呼寒暄着过年美好的祝福,而矿产中心“三稀”元素调查与评价项目组的人员,业已收拾好自己的行囊,带上收集整理好的资料,踏上了野外工作的路途。

山西省铝(粘)土矿含矿岩中“三稀”元素远景调查与评价项目为省国土资源厅2016年共伴生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该项目工作区南达运城平陆,北至忻州宁武,西起保德-兴县,东到盂县-阳泉,在全省范围内共划定了11个工作区,其调查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约占整个山西省的1/5。同时,为尽快查明全省铝土矿矿集区及远景区内稀有、稀土和分散元素等“三稀”元素的含量和分布规律,解决新形势下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各种基础地质问题,为我省“三稀”元素的找矿部署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项目要在201710月底之前完成成果报告的编写和综合图件的编绘工作。总体而言,该项目工作任务重且时间紧,为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项目部人员第一时间开始了野外各项工作的实施。

野外工作第一站,是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平陆,紧邻河南的三门峡。虽然时节已过立春,且平陆地理位置上相对靠南,但山上依旧看不到半点绿色,清晨的寒风依旧能穿透厚厚的棉衣,让人忍不住打几个冷战。在这春暖乍寒的时节,野外地质人员依然坚持着每一个地质人的“慎独”精神,认真的分层记录、绘图采样,有条不紊的进行探槽编录的各项工作。有时,为加快工作进度并保证施工质量,项目带队领导更是脱掉外套亲自上阵,与雇佣的民工一道清理平整探槽中的碎石,干得热火朝天之际浑然没有发觉手上已磨了血泡。

对于地质人的印象,多数人认为地质队员就是挎着地质包,拿着罗盘、地质锤和放大镜“地质三宝”跋山涉水敲石头的,要么是风餐露宿要么是风尘仆仆。时过境迁,物换星移,随着经济的发展,虽说地质队员的工作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可那些印象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地质队员的写照。项目中的施工采样点多数在距离村镇很远较为偏僻的深山老林,为不耽误工作进度,项目部人员的午餐基本上是简简单单的凑合一下,即使是在这春寒料峭的时节里,饼子、榨菜和白开水,成为了项目部地质队员的“午餐三宝”。

同时,野外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也离不开我们技艺精湛的司机师傅。为保证我们野外工作的顺利开展,司机师傅早早的起来认真的检查车辆,确保每一天行程的行车安全,尤其是在应对危险系数极高的山路的情况下,需要更加的谨慎。俗话说“平陆不平沟三千”,项目工作区比较分散且平陆沟谷纵横,有时候为了一天完成两个采样点的工作,我们的司机师傅一天要行驶近二百公里曲曲折折的山路。可以说,每一个弯路的顺利通过,都有着他们的努力;每一天行车的安全,都有着他们的付出。

春去夏至,寒来暑往,积极乐观的项目组人员,秉承“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地质“三光荣”精神,仅仅利用六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了项目的各项野外工作,包括槽探三千多立方米,1500采样地质剖面十余公里,采集样品仅两千件。经山西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组织专家进行野外验收获得优秀。通过本次工作,在铝土矿中共获得伴生的稀土氧化物量六百多万吨,锂氧化物量四百多万吨。总结了“三稀”元素的分布规律,对其综合利用前景进行了初步评价,圆满完成了项目的各项工作。随后编制的成果报告一次性通过省国土厅验收,为我省“三稀”元素的找矿部署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找矿苦中乐,探宝累犹荣,总之,矿产中心“三稀”元素调查与评价项目部人员在野外工作中先后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富饶的三晋大地上,立足山西丰富的铝土矿,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

强化创新能力 顺应改革需求

作者:白宇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和由此而来的严峻挑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捕捉到时代变革,在其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戮力,砥砺前行,化挑战为机遇,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促使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十九大上正式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更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士气。山西省果断抓牢历史机遇,明确提出了三大奋斗目标: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而在实现这三大目标的征程上地质行业显然大有可为,山西省地质调查院积极探索新发展方式,努力成为地质转型主力军。

我院意识到作为基础行业要实现转型升级首先要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消费贡献率快速提升,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制造业加速由“中国制造”向 “中国智造”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上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这些都为地质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大宗矿产需求快速下降,环保要求不断上升,基础地质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等,传统地质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只有创新发展才能顺应社会发展改革新需求,真正实现地质工作转型升级。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为牢牢把握住此次机遇,我院从“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思路出发,深入调查市场需求,时刻关注科技前沿,努力寻求开拓创新,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在过去的几年间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主动大力削减重污染煤铝项目;应用遥感技术对矿山尾矿排放进行长效监测并探索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合作模式;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主攻欠发达地区高价值金银矿产资源勘查助力本地脱贫工作;布局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助力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富硒农业可行性研究提出发展建议助力农业特色发展,大力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预警助力异地搬迁方案制定;着力聚焦科技创新突破,努力在三稀矿产寻求突破;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尾矿利用新方法新思路,提高基础地质服务水平尝试建设基础地质服务平台等。以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投身山西三大目标奋斗征程,争当新时代地质行业转型升级主力军。

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我国目前正大步行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上升,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对人才特别是高水平人才更是前所未有的渴求。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地质行业面临着传统工作难度快速增加、全新领域不断涌现、交叉学科迅猛发展带来的压力,对创新突破有着迫切需求。这对地质工作者提出了全新要求:做新时代的创新型工匠。要在新时代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大量优秀人才的支持,为此我院正努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成果突出、创新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思想要过硬,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建设,我院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组成一支支团结奋进、积极创新、敢于突破的基层工作队伍,从根本上提振全体职工奋勇争先的主人翁精神。

成果要进步,离不开传统精神的继承发扬。以行之有效的“传帮带”的形式传承发扬地质行业“三光荣”“四特别”的优良传统,并将其融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中去,最终化为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通过强化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实践院内技术骨干专项指导思路,在实践中努力培养对待工作爱岗敬业、对待成果精益求精、对待行业执着专注、对待技术发展创新的优秀人才,让良好的精神传统不仅成为新时代地质人直面挑战开拓创新时的坚强内核,更要成为新时代得到广泛共识并自觉遵守的职业道德。

技术要创新,离不开交流平台的建设发展。组织专业技术培训,搭建与高校间交流合作平台,谋求前沿科技向实际成果转化;引进新领域人才,促进新旧领域技术交流,开拓全新发展前景;开展技术成果交流,推动院内各中心交流合作,谋求在学科交叉领域取得突破;使用新技术新方法,引入无人机航测、新物探工作思路等,在实践中检验效果完善细节。通过卓有成效的交流让不同的学科思维和工作思路充分碰撞交汇,使广大技术人员开拓思路眼界,自觉充电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努力营造万众创新良好氛围。

没有全能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我院在过去的实践中积极开展全院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和资源整合,不断摸索团队建设管理办法。逐步确立一套以先进党员为组织骨干,以精神传统为共同认知,以优秀人才为工作基础,以完备管理为支撑保障的团队磨合方法,努力将全院打造成一支分工明确、专业突出、团结协作的高水平高效率大型团队,通过全院上下艰苦奋斗,勠力同心,不断向着提高项目成果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总目标努力奋斗。

新时代下地质行业传统地质工作日益缩减,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需求,我院必将在新时代以主人翁的心态投身伟大建设,顺应发展改革,立足社会需求,找准工作定位,继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刻力争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主力军。

 

婆婆,我想跟您说说话

作者:张永峰 

清明节快到了,亲爱的婆婆,您去天堂近五年,家人十分思念,尤其是您儿子,常常梦到您。都说婆媳关系难处,您我可没这样觉得,咱俩相处的像母女,每每想起您与儿媳促膝谈心,讲家乡的事,您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眼前,儿媳有好多话想跟您说一说。

您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不但庄稼地里是一把好手,整理家务也是一把刷子。您和公公都是农民,除了种地公公还做点兑换的小生意,就是拿粮食兑换一些日用品和食品,您每天首先要帮公公收拾好东西,然后农忙时去地里干活,农闲时整理家务。俗话说,男人是挣钱的耙子,女人是收钱的匣子,您总是把公公兑换的物品收拾的井井有条,归置的利利索索,家也收拾的干干净净,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您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别看您个头不高,干起活来却很麻利,也很坚强,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地里的活原本是男人干的,但您干的也很娴熟,记得有一年国庆期间回老家探亲,您为了给我们吃到新鲜的红薯,到地里去挖,当时您的腿部骨折增生很严重,可怎么劝也劝不住,我知道您是想让我们品尝到最新鲜的红薯,锄头一刨一窝红薯露出,孩子们争着,抢着,捡着,您笑的合不笼嘴,爽朗的笑声在空阔地里传的老远。您每年要种很多小米,不但家人吃,还给我的亲朋好友留着,您常说,城里人吃不上施用农家肥种的小米,虽然产量低,费点劲,但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很值。

您是一个勤俭的人。您还记得我给您买的那件绿羽绒服吗,我买回来让您试穿,您装出不高兴的样子说:“我的衣服很多,您也买,老二家也买,穿都穿不过来,这不浪费钱么”。其实能看出来,您很喜欢这个颜色和款式,后来一直穿着它,知道您是心疼我们,怕多花钱,您总说我们上班早上出门,晚上才能回家,挣钱不容易。

婆婆,您是个闲不住的人。年轻时由于家里穷,受了很多苦和累,中年得了类风湿关节炎,还不停地干活,只要精神好就要整理家,做饭,总也闲不住。后来,身体不好住我们这,您关节疼的厉害,自己力不从心不能洗澡时,我帮您洗头,搓背,洗衣服,您很内疚,说给我添累了,麻烦到我了,一脸的歉意。婆婆,您知道吗,你为家人付出的远比你得到的多很多。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您即便这样我也愿意让您多陪伴我们。

婆婆,您还记得吗,您总在乡邻面前夸我是好儿媳,其实,是您婆婆做的很到位,我从心里敬重您。曾几何时,常常与我聊老家的人和事,多数消息老公是从我这里得知邻里和亲戚间的事,惹的老公好是羡慕。

婆婆,您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穷了大半辈子,现在生活好了,本该享享清福,您却突然走了,您知道吗,您因病突然离开,让家人措手不及,您走的那么突然,如同做梦一般,都不给儿女留下尽孝顺的机会,留给我们的只有缺憾。甚至您的女儿和二儿子都没能见上您最后一面,您的突然离世,惊吓到了我,我用了三年时间才慢慢缓过来,刚开始每当与老公谈起您,总会眼眶湿润,有时一个人独处时,常常想起您

如今,您的孙辈们都已长大,也很争气,两个孙儿都考上大学,一个已经毕业找到心仪的工作,一个考上研究生在读,两个外孙都已参加工作。曾经过节聚在一起,您身旁总围着孙辈,坐在院的大门口,和他们一起欢笑、嘻闹,引来邻居们羡慕的眼神,您是一脸的幸福,一脸的骄傲。您的心愿就是盼他们长大后有出息,如今您的愿望实现了,您好好安息吧。

婆婆,再也听不到你爽朗的笑声了,再也听不到您讲老家的故事了,再也吃不到您亲手种的粮食了,更不能帮您洗头,搓背了,给我留下的只有深深的思念……。

 

 

地质情怀·家

作者:郑立红  

家,好像一座港湾,而船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大海的,因此我们背上行囊,一步步远离家乡,到社会的喧嚣中去寻找自己的感动。

—题记

我出生在一个朴实、温暖的农村家庭,从小便在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的呵护中长大。家,好像一座港湾,而船更多的时候是梦想大海的,20137月,我背上行囊,远离家乡,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地质工作者,从此,便开始拥有了一路的感慨欢歌。

回首这几年的工作,从室内到野外,从严寒到酷暑,都充满着酸甜苦辣的味道,而最让人回味的,就是野外生活。回想那段长期坚守野外的日子,大家每天早出晚归,鞋子磨破了,皮肤晒黑了,双手冻得通红,却没有人轻言放弃。因为看似枯燥的野外生活,也常常会令人热泪盈眶:当我们看到队友在荒野搭起帐篷,看钻、做抽水试验,兄弟们咬紧牙关,一切都在凛冽的寒风中进行时;当我们得知队友想回家陪陪卧病在床的母亲,却又无法放下时间紧、任务重的野外工作时;当我们看到新婚燕尔的夫妻分别,眼中写满牵挂与不舍时;当我们听到电话那边,队友的孩子生病,哭着喊爸爸时……我为之动容了。

也许,正是这样的严寒和艰险,培养了我们不屈不挠的品格,也许,正是这样的不舍和牵挂,练就了我们永不言弃的信念。既然选择了地质行业,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坚强,学会忍耐对家人无限的亏欠。我们告别父母,撇下家人,在布满荆棘的大山跋山涉水,长期作业。辽阔的草原,僻静的村庄,高耸的大山,这些对于旅行者来说美不胜收的地方,我们必须拿出绝对的勇气和恒心来面对,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也许,你觉得地质人是无情的,因为他会在老婆生完孩子短短数日后,不顾家人的挽留,毅然奔赴工作岗位;

也许,你觉得地质人是冷酷的,因为他扔下嗷嗷待哺的婴孩,狠心前往,错过了孩子的整个童年;

也许,你觉得地质人是不孝的,因为山区里经常没有信号,奄奄一息的老人想和他说最后一句话,可等电话接通时,老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

也许,你觉得地质人是自私的,因为在他看来,家事不能与工作相提并论,只有隆隆的钻机声才能抚平他那颗敬业的心。

没有日夜陪伴的温情,没有甜言蜜语的安慰,有的只是他们日复一日的爬高山,住帐篷,风里来,雨里去。他们是朴实无华的工作者,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不平凡的价值。但是,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会想家……

想家!多想,扑到母亲怀里,抬头仰望妈妈的笑容,去抚摸母亲那开始被岁月憔悴的容颜,去细数父亲那被风尘霜染的白发;

想家!多想,回到自己的家乡,拿起锄头,去为日日操劳的父母减轻一点负担!哪怕,风雨依旧狂暴,骄阳依旧毒辣;

想家!多想,做一个总也长不大的乖乖女,永远陪在他们身边,不用太多的考虑自己的明天,不用因为工作而远走他乡。

想家!家的温情,一幕幕涌上心头,一点一滴,勾起了我无限回忆:从小到大,他们全心全意地对我好,无时无刻,不需理由;他们一切以我为中心,不辞辛苦,心甘情愿;他们勤俭节约,从不乱花一分钱,但对我却从不吝啬;他们默默将我不经意间说出口的愿望,牢牢记在心里,变成现实;当我出门在外时,他们内心会一直牵挂,担心我过马路是不是注意看车,担心我在生活中是否委屈了自己;当我们一起进餐时,他们会专挑我不爱吃的来吃,还吃得津津有味;当我生病时,他们会放下一切来到我身边,甚至恨不得替我承受一切;当我伤心绝望时,他们总能给我依靠,让我重拾自信和希望……是的,他们就是这样一种人,无论我身在何方,是否功成名就,他们永远是我的天空和肩膀,一点一滴,未曾惊天动地,却扎根心底,千金难买,让人温暖,感动,骄傲,坚强……

曾经,一首 “常回家看看”牵动了多少儿女的心,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家永远都是我们的避风港,然而,自古多情伤别离,自从工作和结婚后,和家人相聚的日子日益变得短暂了,似乎期待太久的团聚,还来不及回味,却又在悄然间宣布暂停。纵使知道这就是生活,纵使知道离别是为了工作,为了明天,纵使知道有聚必有别,可是,每一次离别到来时,我依然手无足措。

每当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周围的空气便开始凝固,留恋,不舍,泪水堵塞了喉咙,在眼眶打转,却又怕家人笑话,我固执的转过头去不让家人看到它的滑落,却又终究舍不得,最后又泪眼模糊地望家人,那是怎样的笑脸啊:笑容中饱含着关爱,眼神里写满了期待。

龙应台在《目送》里曾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从此,尘世间再美的风景,也许会成为过眼云烟,但家人送别的身影,却永远地定格在我心里,让我感动,更让我坚强!离别是种子,破土而出,将是辉煌的相聚!我会好好地工作和生活,努力的照顾好自己,因为我知道,照顾好自己,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回首这几年的工作和生活,我很庆幸我的身边有这么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领导和同事;我很庆幸我能在这样一个坚强,温暖,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感谢工作,为我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使我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感谢家,为我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使我不断成熟进步。我的出身是普通的,工作岗位是平凡的,但正因为我有这样一个坚强、温暖、宽容的家,有这样一个团结有爱,奋勇向前的集体,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不会害怕。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

是的,地质工作者一直在路上!每一片土地上都留下了一代代地质工作者长途跋涉的足迹,我们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每一代地质工作者都一如既往地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与青春,也许某一天,我们今天的工作成果也能指引下一批地质工作者继续向前。也正因为这样,一路走来,我们风雨无阻,不屈不挠,用自己的良知和汗水捧出了一份详实的野外资料。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的人,全国还有无数这样的地质人。他们远离家乡,艰苦奋斗;他们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多少个家庭,就是在这样的分离中度过了酷暑寒冬;多少位青年就是在这样的奔波中霜染了两鬓青丝。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是让人尊敬的地质人,光荣的地质家庭。

家,是永远的港湾,更是我们前进的灯塔!

地质人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